梅州兴宁两海会馆

梅州兴宁两海会馆

电话:13603096781

                                           梅州兴宁两海会馆

   这座府第式建筑就是两海会馆,建于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距今已有200多年,由当时经商的潮汕商人捐资兴建。它既是当时兴宁商贸繁华的见证,也是潮汕人与客家人友谊的产物。周恩来曾在此处召开农运会骨干会议,指导兴宁革命运动。一批批革命青年在这里宣誓入党,走上革命斗争的道路。

image.png

     2002年,两海会馆被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兴宁投入300余万元,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聘请古建筑专家精心修复,再现其原貌。而今,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潮客商贸文化景点,两海会馆内布展了“东征军在兴宁”“潮汕人在兴宁”等区,在新的时代发挥新的作用。
       潮汕人曾占兴城人口60%
       会馆成维系民众情感的桥梁
       如山如海闹盈盈,处处灯光庆太平;火树银花真不夜,小南京似大南京。
       这是清末诗人杨家彦描写的兴宁的繁荣景象。明清时期,兴宁是闽、粤、赣三省通衢之地,商贸发达。两海会馆内“潮汕人在兴宁”展区展出的一幅黑白照片再现了清朝时期兴宁的商贸繁华。照片里,两海会馆面向着宁江上游,江边的码头停着众多船只,往来的人们身上背着各种物品。西河桥连接着两海会馆与江对岸的繁荣街市,街上人潮涌动,人们在交换着物资。街市两边分布着密密麻麻的住房,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
       宁江河作为水路运输枢纽,上通东江、琴江,下达梅江、韩江。花舫、渔船及货艇往来熙攘,络绎不绝。沿着宁江河两岸,商铺及歌妓院林立,生意兴隆,一派繁华。“当时大批潮汕商人云集于此,为立足本地经营,商议共同出资兴建会馆,供潮汕商人喝茶休憩、商议要事之用。”兴宁市文广新局文物股相关负责人介绍,当时会馆的选址在西河背滩之上,码头旁边,建馆用材从潮州等地运来,由潮州工匠依照潮州风格建造,历经数年,建成秀丽玲珑之馆。后人也习惯将两海会馆称之为潮州会馆。记者一行来到两海会馆,面对会馆而立,眼前是典型的潮汕风格建筑。全馆雕梁画栋,屋檐上配有精美龙虾及海浪图案彩瓷,外墙面彩绘各式人物及花环图案。会馆有三个门,门上分别写着“国泰民安”“护国强民”“风调雨顺”的字样。进入大门,各进建筑和庭院向纵深依次排列,中间露坪,正厅左右附有回廊,形成对称式四合院布局。两扇小门内侧门楣处,两幅壁画依旧清晰可见,左为《汕头港图》,右为《潮州八景图》,再现昔日潮汕地区的繁荣景象。站在两海会馆中间露坪,环视着这座金碧辉煌的建筑,200年前人流密集的景象好似出现在眼前。潮汕人将盐等物资向江西等内陆输送,或是在江西购买大米,在兴宁购买布匹时,将兴宁作为中转站,他们在两海会馆内休憩,并到江对岸的河唇街、盐铺街等贩卖商品。
年深外境皆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最初到兴宁的潮汕移民是盐商,人数不多。两海会馆建立后,越来越多的潮汕人选择到兴宁定居,会馆也成为潮汕商人聚会议事之所,同时也是文化交流、公益、敦睦乡邻之地。
       1939年至1943年间,日本侵华,潮汕沦陷,百姓流离失所。因为邻近兴宁,且已有不少潮汕人在兴宁定居,数以万计的潮汕人在此期间涌入兴宁。据统计,当时在兴城的潮汕人口占60%,超过了本地人口。这是兴宁历史上接纳外来人口最多的一次。战后部分人留下来成为新的移民。“据不完全统计,先后旅居兴宁的潮汕籍人,包括潮汕籍人的子女与兴宁人通婚的人口,约8万多人。”兴宁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两海会馆是兴宁商贸繁华的见证,也是兴宁与潮汕友谊的见证。”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何日胜说,时至今日,逢年过节,不少潮汕民众还会到兴宁走亲戚,到会馆朝拜,两海会馆仍是维系两地民众情感的精神桥梁。
       周恩来曾在此居住
       会馆是兴宁农运的历史见证
       两海会馆的右侧布展了东征军在兴宁的历史,而中间的主馆则以立体雕塑的形式再现了周恩来在兴宁指导农民运动的场景。雕塑展示的是一张长方形的木桌旁,围坐着众多的青年革命者,周恩来站立其中,举着双手,大声宣讲,气宇轩昂。

 

深圳市红色文化教育培训中心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南海大道3688号 电:13603096781